『Sancti』諸位聖人-2月22日



建立聖伯鐸(伯多祿)宗座

一、歷史源流

「建立聖伯鐸宗座」的慶節歷史相當複雜,近代的研究才使人較清楚此慶節的源始與意義。此紀念日早於第四世紀中葉就已存在,可能源自古代羅馬一種追念亡者的禮俗。每年年終時(年初為三月一日),自二月十三日到二月二十二日為已亡親友舉行紀念禮;行禮時,空置一個座位,表示為某固定亡者保留。由於聖伯鐸殉道的實際日期並不為羅馬教友確知,因而定在二月二十二日,以追念他的逝世日。紀念禮時,也為他保留一個空座位(Cathedra)。以後,教友團體才把此座位解釋為:主教在教導教友時所坐的座位,並且把此慶節視為紀念伯鐸就職管理羅馬教會的日子。

古代時,高盧地區於一月十八日紀念伯鐸首席特權(見以上所述),羅馬教會以後也接納了此慶節,並在第七世紀時,視此日為伯鐸在羅馬建立宗座日,而二月二十二日則為伯鐸在安提約基(Antioch)建立宗座日。據歷史考證,伯鐸曾於安提約基居住七年之久。最初這兩慶節只是地方性的,直到一五五八年時,教宗保祿四世才把此兩日定為普世教會應遵行的慶節。1960年,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時修訂禮規,刪除了一月十八日的,而只保留了二月二十二日的慶節。所修訂的禮儀年曆也予以保留,稱之為「聖伯鐸建立宗座」,定為慶日。

此慶節的主要目的在尊敬伯鐸的宗座權威,強調他在教會中的地位職責,一如在本日彌撒經文中所表達的:「主對伯鐸說:『我已經為你祈禱,使你不致失去信德,等你回頭以後,要堅強你弟兄們的信心』。」

二、聖伯鐸宗徒介紹

伯鐸是耶穌十二位宗徒中最重要的一位,是宗徒之長,教會的最高首領。他原名西滿,是貝特塞達人,與兄長安德肋以捕魚為生。福音及宗徒大事錄中關於伯多祿生平的記載達一百六十一次之多,遠超過其他宗徒。耶穌第一次見伯多祿時,就給了他一個外號——「刻法」(磐石)(若一42),從最初就同若望及雅各伯成了耶穌三位愛徒中的一位,成了耶穌的全能、光榮及受辱的見證人。

伯多祿生平最大的轉機應是在耶穌由伯多祿的船上向群眾講完道理之後,叫他下網捕魚。伯多祿雖已徒勞無獲地工作了一整夜,仍照耶穌所說,投網下海,那知竟捕得滿網大魚,不得不招呼捕魚的同伴,載伯德的兩個兒子,雅各伯和若望前來幫忙。伯多祿見此奇跡,驚慌失措地跪下說:「主,請你離開我,因為我是罪人。」耶穌卻對他說:「不要害怕,從今以後,你要作捕人的漁夫。」果然,伯多祿捨棄了一切,跟隨了耶穌(路五4-11)。

百姓和門徒在聽到耶穌講論聖體的道理後,心中不服,滿口怨言,各自東走西散,離耶穌而去。此時耶穌問宗徒們:「難道你們也願意走嗎?」伯多祿挺身而出,代言答道:「主!惟有你有永生的話,我們去投奔誰呢?我們相信而且知道,你是天主的聖者。」(若六60-69)之後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伯多祿代表其他門徒承認耶穌是「默西亞永生天主子」(瑪十六16, 19)。耶穌見時機成熟,遂鄭重地將教會首長的權位預許給他:「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間決不能戰勝她。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瑪十六17-19)

伯多祿在耶穌受難時曾三次背主,因此當耶穌復活後,第一個獲得顯現的宗徒就是伯多祿(路二十四34),聽耶穌的指示,帶領其他宗徒回加里肋亞,重做漁夫。有一天,天色仍在朦朧之際,耶穌站在加里肋亞湖邊。若望立即認出耶穌,伯多祿滿腔熱火,迫不急待地跳下水去,游至岸上問候耶穌。就在這天早上,耶穌三次問伯多祿「愛不愛我」,伯多祿鑒於以往背主的愧疚,心中早已有所警惕,謙虛地回答:「主,是的,禰知道我愛禰。」耶穌見伯多祿的心理狀態已做好準備,於是將之前預許給祂的教會中最高的職權,正式委託給他。

伯多祿大約在64-67年,尼祿執政迫害教會時,倒懸十字架而死。教友解下他的遺體後,葬於現今的梵蒂岡丘嶺上,亦即現伯多祿大殿座落的地方。

三、教宗的職務與世界的關係

伯多祿是教會第一任教宗,這項傳統在天主公教內延續至今。教宗也身兼羅馬主教。1995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即於羅馬聖伯多祿大殿,發布《願他們合而為一》通諭,文中論及羅馬主教身負合一之職,雖經歷個人的軟弱與無助,然在這個職位上,他完全服務天主充慈悲的計劃,要把陷於罪惡與邪惡中的世界,在天主的慈悲中,轉化人心趨向合一,使人人進入祂的共融中。

這種合一的服務是根植於天主慈悲的行動上,在世界主教團裡,託付給了他們當中的一位。這一位從聖神手中接受這項任務,不是在人之上行使任務,如同外邦人的統治者和他們的大人物所做的一樣,而是帶領他們到寧靜的牧場上。教宗的職務是天主眾僕之僕,猶如主耶穌,教會的元首親自說:「我在你們中間,像似一個服務人的。」(路廿二27),祂也曾說:「你們知道:在外邦人中,有尊為首領的主宰他們,有大臣管轄他們;但你們中間卻不可這樣: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成為大的,就當作你們的僕役;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為首,就當作眾人的奴僕,因為人子來不是來受服事,而是來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谷十42-45)

聖奧斯曾指出基督就是唯一的牧人,在祂的至一中眾人合而為一。他繼續熱心勸說:「因此,願所有的牧人在至一的善牧中合而為一;願他們讓唯一牧人的聲音能被聽到;願群羊聽到這個聲音而跟隨他們的牧人,不是這個牧人或是那個牧人,而是唯一的牧人;在祂內,願眾人只聽到祂唯一的聲音,而不是嘮嘮叨叨的雜音……願羊群所聽到的聲音是免於所有分裂,從所有異端中得到淨化的聲音。」

羅馬主教在所有牧人團中的使命,正在於看顧(Episkopeina),如同一個哨兵,因此,藉著牧人們的努力,基督牧人的真實的聲音,可以在所有的個別教會中被聽到。以這個方式,在每一個託付給些牧人的個別教會中,這至一、至聖、至公和宗徒傳下來的教會,就呈現出來了。所有的教會都在完全和可見的共融之中,因為所有的牧人都與伯多祿共融,而因此也都聯合在基督內。

如果沒有權力和權威,這樣的一種職務將成為虛幻不實。因此,羅馬主教(亦是教宗)必須以權力和權威,來保證所有教會的共融。為這個理由,他是合一的首要僕人。這一項首席權行使在不同的層面上,包括注意聖言的傳承、禮儀和聖事的舉行、教會的使命、風紀,和基督徒的生活。伯多祿繼承人的職責,就是要喚起注意教會公益的需求,是否有人企圖為個人的利益而忽視它。他有義務勸誡、警告,有時候,當某些與信仰合一互不相容的見解四處流傳時,他也要宣布、澄清。當環?需要時,他就以全體與他共融的牧人的名義說話。他也能——在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所清楚訂下的明確條件下——以宗座名義(EX Cathedral)宣布某些教義是屬於信仰的寶庫。以此對真理的見證,聖伯鐸的繼承人為合一服務。

聖女瑪加利大高多娜(St Margaret Cortona)

聖女瑪加利大高多娜被稱為方濟各會的瑪達肋納。某日,耶穌顯現給她,對她說:「你是方濟各會的第三道光明。方濟各(即五傷方濟各)是第一道光明;加勒(即聖女加勒)是第二道明光;你是第三道明光。」聖女出身農家,七歲喪母,繼母性情暴躁,待她很差。她容貌很美,被一個富家少年誘騙同居,生了一個男孩。這少年答應與她正式結婚,但始終不實踐諾言。某日,少年外出,被仇人暗殺。

經過這場意外打擊,瑪加利大恍然大悟,這是天主的懲罰,就將亡者的遺產交給他的親戚,自己身穿罪人的衣服,抱著小孩,回到父親家裡。由於繼母的挑唆,父親不肯收留她。她很傷心,就想到向方濟各會士求助,因為方濟各會士對罪人異常慈愛。她到了高多娜城,人地生疏,舉目無親。幸有兩個熱心婦女招待她食宿,並領她去見方濟各會會士。有兩位方濟各會會士做她的神師,指導她如何修德立功。有一天,她回到故鄉,頸部帶著繩索到堂裡,為她過去的罪在彌撒中做公開補贖,為她過去的罪求恕。瑪加利大勤操苦行,有時過分,神師就加以糾正,她說:「神父,我與我的身體已勢不兩立,我決定終生與它戰鬥,非將它完全擊敗不可。」

她最初在城內工作,靠工資度日。後來立志貢獻全部精力及時間照顧貧窮病人,於是行乞度日。人家施捨的食物,如果是整塊的,她就送給窮人,殘屑碎塊,就留給自己和小孩吃用,過了三年的苦修生活,她聖德大見進步,決意加入方濟各第三會。她與耶穌神契神締,耶穌常顯現給她,與她談話。這些談話的內容,部分由她的神師記錄下來。

耶穌與聖女談話的內容,有時也涉及別人的靈修生活。有一次,耶穌曾托聖女告訴某主教,囑他不可與信友爭吵。

聖女年齡越大,補贖克苦越有進步。她常通宵長禱。她睡的是地板,不用床褥。每天只吃麵包和生菜,飲的是清水,貼身穿毛苦衣,常打苦鞭到出血的程度,為自己的罪和人類的罪作補贖。

聖女一生的遭遇,堪稱多苦多難。有人懷疑她不是真心悔改,有人說她是瘋女和偽君子。她的靈魂方面,也經受了很大的考驗。她過去祈禱時,天主賜她神慰神樂;但到後來,這些神慰神樂都消逝了,聖女發揮了驚人的堅忍精神。

她去世前幾年,耶穌囑咐她:「你向眾人表示你已經完全改過,今後你應勸化別的罪人回頭。」她遵命從事勸化罪人,獲致驚人的成就。很多罪人都來聽聖女的勸諭,有義大利、法國、西班牙的。聖女過了廿九年的懺悔生活,於一二九七年二月二十二日逝世。她的肉身至今栩栩如生,毫無腐朽。一七二八年,瑪加利大榮列聖品。

聖達拉蘇和聖林納(SS. Thalassius and Limnaeus)

聖達拉蘇是一位隱修士,他在敘利亞的一個岩洞居住。林納拜他為師,一同苦修。為了控制自己的唇舌,林納長時期保守靜默,終日不出一言。過了一個時期,林納辭別達拉蘇,改投瑪洛門下。受訓期滿,林納遷居曠野,他的居室有一小窗可與外人交談,有一扇門,僅在主教來訪時開啟。林納終年幽居室內,從不外出。他常顯發神蹟,很多病人和附魔的人來求治,都獲治癒。他特別愛護盲人,常召他們來,給他們講道,教他們唱聖歌,並築室收容他們。

聖柏拉台(St. Baradates)

聖柏拉台是敘利亞的一個隱修士。他獨居一間小屋;這間小屋很狹窄,柏拉台在室內站都站不直。後來,安提阿宗主教命他出來傳教,他立即遵命。他常穿一件皮衣;這件皮衣把他的臉遮住,只露口鼻在外。他常作長禱,祈禱時高舉雙手。

=========

資料來源:

「我靈讚頌主 iBreviarium」是一個祈禱應用程式 Apps(繁、簡體),內有每天的聖人傳記(上文就是「我靈讚頌主」今天的聖人傳記)、彌撒經文、反省、誦讀、晨禱、日禱、晚禱、夜禱及很多常用經文包括九日敬禮、我的聖堂..…思高聖經(新、舊約)等等。(有蘋果及安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