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news.jpg)
今日教會在四旬期的開始舉行的「聖灰星期三禮儀」,源自於早期教會為「公開贖罪者」施行的撒灰禮。在第九世紀以後,歐洲基本上以完全成為基督信仰區域,因此成人洗禮漸趨式微,教會中的「(成人)慕道期」和公開悔罪的紀律也隨之消逝,德國和法國民間由於不諳拉丁禮儀,而開始盛行「克己補贖」以求得修德升天的熱心神功。於是教宗Ulbanus二世在1091年,將原本特別為「公開贖罪者」舉行的「聖灰星期三」禮儀,推廣為向一切信友舉行的「撒(聖)灰禮」。
「撒灰禮」原是罪人贖罪的標記,而具體的悔罪行動也要求「禁食」(今日聖灰禮儀仍保持「守齋」的傳統)。因為主日是慶祝主復活的日子,因此傳統上在主日不守齋。況且四旬期第一主日原是為教會甄選候洗者,並與他們一起準備逾越的首要日子(事實上四旬期也正為此而設)。雖於1091年後拉丁教會把撒灰禮推行至所有人,卻始終不在主日舉行。但是,後來因為「領聖灰」變成一些信友的熱心方式,因此,教會為那些期望領受聖灰而又無法在平日到聖堂的信友,作出多元的適應(如:信友可在四旬期第一主日領受聖灰;在華人地區,若聖灰禮儀適逢春節其間,因為與傳統民情不合,則不行撒灰禮)。